大漠孤山

问世间,情是何物

金庸小说《神雕侠侣》中的李莫愁将“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许”这句话炒得人尽皆知了。原句出自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词《摸鱼儿 雁丘词》,全词如下:

问世间、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。天南地北双飞客,老翅几回寒暑。欢乐趣,离别苦,就中更有痴儿女。君应有语,渺万里层云,千山暮雪,只影向谁去。

横汾路,寂寞当年箫鼓,荒烟依旧平楚。招魂楚些(“些”读“塑”音,源自《楚辞》)何嗟及,山鬼暗啼风雨。天也妒,未信与,莺儿燕子俱黄土。千秋万古,为留待骚人,狂歌痛饮,来访雁丘处。

词的序说:

泰和五年乙丑岁,赴试并州,道逢捕雁者云:今日获一雁,杀之矣。其脱网者,悲鸣不能去,竟自投于地而死。予因买得之,葬之汾水之上,累石为识,号曰雁丘。时同行者多为赋诗,予亦有《雁丘词》。旧所作无宫商,今改定之。

由词的序可知,这首词是为一对殉情的大雁所写,当然所影射的也包括人类的爱情。也只有自身有类似情感者,才能为大雁的殉情所触动。

作者写这首词时只有十六岁,正豆蔻年华,涉事未深,感情纯执。恐怕也只有这个年龄段的人,才会发出“直教生死相许”的感叹。那个年过半百,还整天在唱“问世间情为何物”的李莫愁,总是有疯了的嫌疑。

这首词石破惊天,开宗明义,先给出“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”的结论,之后再进行阐述,这种写法也非同一般,具有迸发性的效果。

金庸小说中的“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许”用字上与原词有两处不同。一是将“情是何物”改成了“情为何物”,一是“直教生死相许”改成了“直教人生死相许”。

改过后,由原来的“词句”变成了一联“诗句”,读起来确实更顺口了。因为“是”改作“为”,也更符合诗律:“为”与下联的“死”相对,一平一仄,读起来更上口。若诗句用“是”,则与下联同为仄音,读来拗口。

在网上流传的词句中,也有“问世间,情为何物”的写法,这是窜改了原作。在古文中,“为”字多是动词“做”、“修练”、“学习”的意思,很少(或者没有)用作“是”的意思。《康熙字典》中对“为”字的解释就没有“是”这一说,说明“为”有“是”的意思是后来演化出来的。

“为”在古文中的用法举例:
 “人而不为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!”(《论语》),这里“为”是“学习”的意思,全句是说,人如果不学习诗经的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如同面壁而立,看不到什么东西。
 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”,这里“为”是“修养、修练”的意思,全句是说“人如果不修身养性,是天地所不能容忍的”。

原词句“直教生死相许”,没有“人”字,一是受词牌格律限制(格,限制句数、字数,律,限制平仄音调),二是原词是写雁,虽最终影射的还是人,但字面上还是在说雁,所以不提及“人”或“雁”这一具体主体,却恰到好处。

评论

热度(6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